国产 亚洲 欧美 在线 中文日韩二区,免费A∨中文高清乱码专区,无码m毛片一区二区COM,亚洲AV日韩AV永久无码PPT

當前位置:首頁 >政府文件> 區統計局文件
索 引 號 14253113/2019-00013 分 類 其他/其他 /
發布機構 連云區 發文日期 2019-07-15
標 題 2018年連云港市連云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
文 號 無號 主 題 詞
內容概述 2018年連云港市連云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連云港市連云區統計局2018年,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區政府全面貫徹落實市委、市政府和區委的決策部署,以“高質發展、后發先至”為主題主線,按照“3456”總體要求,奮力推進“五大工程”,抬高標桿,爭先創優,全區經濟社會發展取得新的成績,高質發展三年行動計劃實現良好開局。一、綜合產業強區邁出堅實步伐。
時 效 有效

2018年連云港市連云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

2018年連云港市連云區

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

連云港市連云區統計局

2018年,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區政府全面貫徹落實市委、市政府和區委的決策部署,以“高質發展、后發先至”為主題主線,按照“3456”總體要求,奮力推進“五大工程”,抬高標桿,爭先創優,全區經濟社會發展取得新的成績,高質發展三年行動計劃實現良好開局。

一、綜合

產業強區邁出堅實步伐。2018年,全區完成地區生產總值145.65億元,增長4.9%;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5.38億元,下降1.1%;第二產業增加值52.69億元,增長0.3%;第三產業增加值87.58億元,增長8.4%。人均地區生產總值97555元,增長5.0%。全區三次產業結構調整為3.7:36.2:60.1,一產比去年同期降低了0.3個百分點,二產比去年同期降低了1.5個百分點,三產比去年同期增長了1.8個百分點。實現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2.26億元,增長19.6%;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78.83億元,增長10.1%;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86.75億元,增長8.3%;城鎮居民、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增長8.0%、8.6%。

二、農業

現代農業穩步發展。以國家出口農產品加工示范基地為載體,鄉壇子等一批基地型、外向型龍頭企業入駐,實現農產品出口8000萬美元。發展涉農電商9家,年銷售額6000余萬元。培育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企業44家,實現銷售收入35億元,增長12.3%。畜禽整治成效鞏固提升,長效機制更加完善。非洲豬瘟防控工作扎實推進,區內未發生相關案例。

海洋產業快速發展。編制海洋經濟發展規劃,加快海洋牧場建設,實施人工魚礁、增殖放流、特色生態立體養殖。高水平完成第一次全國海洋經濟調查工作。云洲智能無人艇項目落戶,羊山島整治修復一期工程完工,連島中心漁港、小官山生態修復項目加快推進。堅決打擊紫菜非法養殖,清理非法養殖2萬余畝,推動紫菜一次加工企業廢水排放治理,鼓勵發展紫菜二次加工。成功收購“連云港紫菜”國家地理標志商標,推動紫菜產業規范化、品牌化健康發展。

三、工業和建筑業

工業經濟提質增效。完成工業應稅銷售收入133.2億元,增長11.3%;工業增值稅2.62億元,增長16.0%,工業技改投入5.53億元,增長15.3%。主導產業集聚提升,油脂科技、金屬材料板塊帶動效應不斷增強,華樂合金60萬噸冷軋一期投產達效;潤睿高純油脂項目主體建成,三吉利苯二酚、豐益二聚酸、連杭不銹鋼產業園系列項目開工建設。

建筑業生產保持平穩態勢。2018年,全區實現建筑業增加值8.65億元,增長8.6%。17家資質以上建筑業企業共實現建筑業施工產值26.7億元,下降2.5%。竣工產值26.95億元,增長3.1%。房屋建筑施工面積為185.51萬平方米,其中本年新開工面積40.73萬平方米;期末從業人員達8830人。

四、固定資產投資

投資總量不繼擴大。全年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額179.88億元,較上年增長10%。其中一產投資0.52億元,二產投資109.81億,三產投資69.55億元。

房地產開發市場穩中有升。全年房地產業實現增加值11.59億元,增長8.4%。全年房地產投資完成27.7億元,增長40.2%;房屋施工面積254.64萬平方米,增長14.6%;其中住宅面積161.42萬平方米,增長20.6%;商品房銷售面積40.42萬平方米,增長16.4%。

五、城市建設

城市功能品質穩步提升。以全國文明城市創建為統領,鞏固提升創衛成果,城市功能、人居環境、管理秩序不斷優化。城市建設步伐加快。連云新城開發有序推進,金海二橋建成通車,省海濱康復醫院主體完工,藍色海灣基礎工程開工?;A設施建設加快推進,秀水路、航運路、科技路建成通車,中華路西延、宿徐路、“841”隧道改造工程進展順利,珠江路跨鐵路橋、經十五路開工建設。完成綠化工程31項,新增綠化面積60公頃。加大舊城(棚戶區)改造力度,完成房屋征收20萬平方米。城市管理全面加強。積極開展小區生活垃圾分類試點,建成垃圾分類示范小區27個,城鄉生活垃圾分類和治理工作經驗全市推廣。完成西大堤、國展中心等重要載體亮化工程,城市亮化水平顯著提升。免費為56個物管小區安裝智能充電樁,新建改造城市公廁8座。開展“三改一拆兩清理”治理行動,拆除違建7.4萬平方米。推進城管執法重心下移,優化街道城管執法隊伍,構建城鄉一體的城管執法新格局。美麗鄉村穩步推進。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完成村莊環境綜合整治工程15項,提升改造農村道路15.6公里。加強大竹園村古村落保護,高公島村通過省級美麗鄉村驗收,黃窩村入選首屆“中國農民豐收節”100個特色村莊名錄。宿城創成國家衛生街道,高公島創成省衛生街道。

生態建設取得扎實成效牢固樹立“兩山”理念,以最嚴格措施抓好生態保護,全面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環境治理力度加大。堅決落實中央環保督察“回頭看”要求,全面加大環保執法力度,立案查處環境違法案件32起,移送公安機關涉嫌環境犯罪案件3件,追究刑事責任3人。構建全方位全天候環境監管體系,在全市率先成立街道生態環境保護中心,解決基層巡查、監管力量薄弱問題。污染防治強力推進。依法整治企業燃煤鍋爐7臺、餐飲單位330家、揮發性有機物企業10家,嚴控建筑工地、散貨堆場揚塵,PM2.5濃度全市最低,空氣質量優良率全市領先。全面落實“河長制”“灣長制”,建成污水管網82公里、分散式污水處理站3座,清理河道18.3公里,清淤52.5萬立方米。北排淡河、駁鹽河、院前大溝黑臭水體整治成效顯著,入海河流斷面水質達到考核要求,燒香北閘斷面年平均水質達到四類。豐益危廢焚燒爐建成投用,完成全區73家重點行業企業用地污染狀況調查,危廢規范化管理考核達標率100%。生態特色有效彰顯。積極創建國家森林城市,完成造林8100畝,其中成片造林2100畝,森林撫育1.5萬畝,全區林木覆蓋率達43.1%,自然濕地保護率達58.9%。“關愛鳥類濕地·守護綠水青山”生態保護項目獲全省金獎。完成北固山南坡地質災害治理1.7萬平方米。墟溝林場獲評全國十佳林場。海州灣、云山、板橋、高公島4個街道創成省生態文明建設示范街道,在全市率先實現省級生態街道全覆蓋。

六、服務業與旅游

現代服務業加速發展。實現服務業增加值87.58億元,服務業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60.1%??缇畴娚碳涌焯嵘?,“點點通”平臺接入海關總署“跨境統一版系統”,思貝“云享空間”孵化器正式運營,入駐電商企業60家。現代物流繁榮發展,歐亞集裝箱分撥中心開工建設。啟動“一帶一路”大數據產業園規劃和重點項目招商,連云港移動大數據中心即將開工,“一帶一路”(連云港)國際商務中心獲批全市唯一省級生產性服務業集聚示范區。改革開放持續深化拓展。堅持改革創新,深化開放合作,發展活力不斷增強。

全域旅游亮點紛呈。獲評“長三角最具魅力旅游度假名城”,海濱旅游度假區獲批省級旅游度假區,宿城山海云霧風情小鎮入選省級第二批創建單位。智慧旅游平臺和大數據中心上線運行,“八間房”民宿二期等項目建成運營,實施在海一方公園提檔升級。旅游市場監管常態長效,游客滿意度位居全市前列。加強旅游宣傳推介,連島鐵人三項賽、楸樹花節、采茶節、紅葉節等活動形成區域品牌,全年接待游客1300萬人次,旅游綜合收入140億元。

七、對外經濟

項目招引勢頭強勁。深度對接長江經濟帶產業轉移,高頻度“走出去、請進來”,開展以商招商、中介招商和精準招商,總投資150億元的恒大養生谷等一批重大項目簽約落戶,板橋工業園區建設千萬噸級精品鋼基地獲權威認可,累計簽約項目35個,總投資330.6億元,引進億元以上項目26個,其中10億元以上項目4個,實際利用外資7199萬美元。大力發展對外貿易,完成進出口總額20.5億美元,增長22.3%,其中:出口6.29億美元,增長24%;進口14.19億美元,增長21.5%

八、財政

財政收支基本平衡。2018年全區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2.26億元,同比增長19.6%。稅收收入10.39億元,占一般公共預算收入84.76%。從收入結構看,稅收收入10.39億元,增長18.89%;非稅收入1.87億元,增長24.56%。從稅種看,增值稅42065萬元,與去年同期持平,占全部稅收的40.48%;企業所得稅18415萬元,增長80.5%,占全部稅收的17.72%,重點工業企業投產達效,實現利稅雙贏;2018年度開始征收環境保護稅,全年征收675萬元。2018年一般公共預算支出12.04億元,增長12.18%;基金支出6.53億元,增長1.42倍。在一般公共預算支出中,一般公共服務支出20320萬元,增長9.83%;公共安全支出6596萬元,增長17.89%;教育支出34273萬元,增長13.86%;科學技術支出1577萬元,增長11.69%;文化體育與傳媒支出899萬元,與去年同期持平;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12112萬元,增長43.69%,主要因素為我區無收入來源的失海失地人員企業性質養老金支出標準提高,在各方籌集資金未到位的情況下由財政全額兜底,機關事業養老金支出、城鄉居民養老金支出、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重殘人員生活補助金、無軍籍人員退休工資等標準提高,收入不足部分或全部由財政兜底;醫療衛生支出5976萬元,增長30.34%;節能環保支出11502萬元,增長95.31%;城鄉社區事務支出6787萬元,降低39.89%;農林水事務支出6532萬元,增長20.74%;交通運輸支出640萬元,增長1.5倍;住房保障支出9879萬元,增長14.25%;債務付息支出936萬元,增長70.8%;其他支出2364萬元,降低59.07%。

九、社會事業

各項改革深入推進。深化“放管服”改革,在實現“3550”改革目標的基礎上,創新“2350”改革并取得積極成效。圍繞“不見面”審批,提升拓展“一張網”功能,江蘇政務網基層延伸全覆蓋,全程網上辦事項超過90%。推進“強區放權”改革,完成265項市級行政權力事項的承接運行。創新政府與法院聯動處置“僵尸企業”工作機制,盤活存量用地近2000畝,置換企業10余家。加快政府投融資體制改革,推進國資平臺市場化轉型,多措并舉防范化解債務風險。在全市率先完成農村(社區)股份制改革,國有林場改革通過省級驗收。創新能力顯著增強。與吉林大學、淮海工學院開展校地校企合作,達成科技、人才及教育合作項目20項。新認定國家高新技術企業5家,國家科技型中小企業9家;獲批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家,省級兩化融合試點企業2家。全區專利申請791件、授權514件,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居全市前列。連云開發區通過省級知識產權試點園區驗收。

民生福祉得到明顯改善。加強民生保障,發展社會事業,十大民生工程50項惠民實事基本完成。民生事業不斷進步。新增城鎮就業6086人,舉辦跨境電商、農村電商人才培訓2000人次,城鄉居民就業技能培訓1228人次,獲批省級創業示范基地1個,創成省級創業型街道、村(社區)10家。板橋鴻橋花園二期交付,完成老舊小區改造6個。改造背街小巷30條,安裝路燈200盞。新建北固山自來水加壓泵站,新增燃氣用戶2700余戶,環山片區供水供氣難問題得到緩解。公共服務全面提升。引進優質教育資源合作辦學,蘇州外國語連云港學校、蒼梧小學云山校區正式開學。組建院前小學教育集團,搬遷改造云山中心幼兒園,完成校安工程和全面改薄項目43個,惠及學校21所,義務教育學校在全市率先全部達到省定標準化建設要求。2018年義務教育階段新生同比增加520人,其中回流就讀的學生150人。加快建設“健康連云”,與市第一人民醫院、市東方醫院深化醫聯體合作,與藍卡健康集團合作運營云山藍卡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落實雙擁優撫政策,省雙擁模范區實現“七連冠”;組建前三島民兵哨所,“時代楷?!蓖跏嘶ㄈ蚊u所長。完善“智慧連云”社區自治服務系統,營山社區“136工作法”入選全國優秀社區工作法。2個區域性居家養老服務中心、2個標準化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站建成投用。醫療衛生及社會保障支出1.56億元,增長45%。文化事業繁榮發展,區圖書館獲批國家一級館;承辦市級以上體育賽事13場,舉辦各類文化活動105場,獲評省群眾體育先進單位。社會治理持續優化。加快法治連云、平安連云建設,區法律援助中心建成投用,省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區)創建率全省第一,公眾法治建設滿意度全市第一,獲評省平安區、省法治建設示范區,榮膺2015-2018年度全省綜治先進集體。完善社會治安防控體系,深入推進掃黑除惡專項斗爭。積極化解問題樓盤信訪難題,有效解決5個安置小區遺留問題。堅持安全發展觀,深化重點行業領域安全專項整治,取締非法加油站點23處,提升森林火災綜合防控能力,創成我市首個“全國平安漁業示范縣”,安全生產形勢穩定向好。完善食藥品監管體系,建成區食用農產品便民快檢中心,完成食品監督抽檢800批次。加大12345在線案卷處置力度,按期結案率、回訪滿意率顯著提高。史志工作取得新成績,《連云年鑒(2017)》榮獲全國地方志優秀成果二等獎。

十、人口和人民生活

區域人口規模繼續擴大。隨著城區規模的擴大,經濟的發展的加快,全區人口規模不斷擴大。2018年末,全區(含徐圩新區)戶籍人口177051人,同口徑較上年末增加851人,增長0.48%。不含市開發區、徐圩新區,全區戶籍人口133830人,同口徑較上年末增加218人,增長0.16%。

城鄉居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全區全體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7516元,增長8.5%。其中: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0399元,增長8.0%;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239元,增長8.6%。

注:1、公報中地區生產總值及各產業增加值絕對數按現行價格計算,增長速度按可比價格計算。

2、公報中部分數據為初步統計數,正式統計數據以《連云區統計年鑒》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