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號 | 01425838-7/2018-00018 | 分 類 | 農業、林業、水利 / |
發布機構 | 連云區海洋與漁業局 | 發文日期 | 2018-08-08 |
標 題 | 關于對全區紫菜產業發展情況報告審議意見辦理情況的報告 | ||
文 號 | 號 | 主 題 詞 | |
內容概述 | 近年來,在區委、區政府的正確領導下,我區紫菜產業穩步發展,已經形成了紫菜全產業鏈發展的科學模式,內部結構和空間布局得到了進一步優化。 | ||
時 效 | 有效 |
關于對全區紫菜產業發展情況報告審議意見辦理情況的報告
關于對全區紫菜產業發展情況報告審議意見辦理情況的報告
(在2018年7月27日區十五屆人大常委會第十一次會議上)
連云區海洋與漁業局局長 惠康軍
主任、副主任、各位委員:
我受區人民政府的委托,現將我區關于紫菜產業發展落實情況向區人大常委會作報告,請予審議。
近年來,在區委、區政府的正確領導下,我區紫菜產業穩步發展,已經形成了紫菜全產業鏈發展的科學模式,內部結構和空間布局得到了進一步優化。目前,紫菜產業已成為助推我區農村經濟發展、優化農業產業結構、保障漁民就業、提升漁民生活品質的重要產業。
一、規范紫菜用海管理,強化源頭上控管
一是加強非法養殖監管,加大對紫菜非法養殖工具清理的執法力度。全區充分運用衛星遙感、無入機航拍、遠程監控等現代手段,通過利用全區6個實時動態遠程監控點,開展海域動態監視監測,及時發現非法養殖紫菜行為并堅決予以取締。配合市海洋與漁業綜合執法支隊對非法占用航道、無證養殖等行為進行嚴厲打擊,全力保障紫菜養殖的合法性、公平性,同時加強宣傳教育,通過發布禁養通告、廣播、信息等形式告知社會和各養殖戶。自去年7月份以來,已對30萬噸級航道、徐圩污水管網、藍色海灣基礎工程周邊海域,開展非法養殖海區清理整治行動。截至目前,共計出動執法船艇20余次,清理占用航道、無證養殖區域等8000余畝,目前全區非法養殖專項清理工作仍在有序推進中。
二是堅決取締無證捕撈漁船,維護合法紫菜養殖區域生產秩序。近兩年我區集中時間、集中精力,組織精干力量全力開展 “三無”漁船拆解清理工作。自三無漁船專項整治活動開展以來,我區累計投入專項資金76萬元、拆解“三無”漁船56艘,超額完成市局下達的目標任務,有效避免了漁船違規作業破壞紫菜養殖生產工具的現象發生,切實維護了合法紫菜養殖區域的正常生產秩序。
三是科學把控養殖體量和養殖密度,指導養殖戶科學規范養殖。依據規劃合理布局、總體把關,嚴格發證審核程序,逐步控制和縮減發證養殖面積,從源頭上控制紫菜養殖體量。在全區漁業鄉街下發張貼《紫菜科學養殖倡議書》、《致連云區紫菜養殖戶的一封信》,指導科學育苗,提升苗種品質和抗病能力,引導廣大養殖戶合法、規范開展紫菜養殖。通過開展技術推廣、培訓講座等形式,逐步引導養殖戶合理降低紫菜養殖密度,提升養殖技術,更新養殖器材,強化養殖管理。
二、倡導紫菜行業自治,加強行業內部監管
一是強化紫菜行業協會外部監管和技術指導。漁業、市場監督等主管部門通力合作加強監管,尤其是在干紫菜交易會期間,定期抽檢樣品,嚴格產品檢驗流程,協助、督促紫菜協會規范交易秩序,避免惡性競爭,科學引導紫菜產業日趨規范化、科學化發展。同時增強技術方面業務指導,搭建紫菜協會與中科院海洋所、淮海工學院等科研院所間有效對接的聯絡通道,通過新品系引進和技術改造,推進紫菜產品的深度開發,提高了紫菜產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
二是系統摸排調查,加強合作社監管力度。通過調查走訪和電話咨詢,對全區紫菜行業合作社進行了全面摸底排查,詳細了解其經營和管理情況。經統計,全區共注冊登記紫菜養殖合作社28家,社員4201人;其中正常運營的養殖合作社僅10家,其他均為僵尸組織,未正常開展生產。為激活合作社發展潛力和動力,計劃逐步推動紫菜協會與養殖合作社間強化合作,互通有無,增強育苗、養殖、加工、銷售環節之間的聯系,組建形成利益共同體,補齊產業鏈條的短板,促進產業鏈整體均衡發展。
三是整合資源,推動成立全市紫菜協會。針對紫菜協會主要面向一次加工企業銷售環節服務,而在育苗、養殖等環節管理較為薄弱的現狀,海發集團牽頭高公島建設開發有限公司、連云港海州灣物流有限公司、蘇馬灣旅游開發有限公司、紫金海藻產業研究發展中心等單位,聯合申請成立連云港市紫菜協會,旨在整合資源,加強聯動,加快創新研發步伐,積極應對挑戰,強化行業自律,形成規模效益,推動全區乃至全市紫菜行業規范健康發展。
三、集聚紫菜產業資源,推進產業化經營
一是優先扶持紫菜育苗和加工企業發展,集聚資源確立產業規模化發展思路和方向。紫菜養殖是連云區的傳統優勢漁業產業,而紫菜苗種培育和加工則是打通紫菜產業鏈的關鍵環節,是產業長遠發展的動力源泉。結合全區土地資源稀缺的現狀,優先扶持工廠化集中苗種生產企業發展,開通苗種許可受理綠色通道,對接省海洋所并鼓勵引進“蘇通1號”等優質紫菜新品種,逐步改良當地紫菜品系質量。通過與科研院所合作研發,扶持加工企業開展廢水環保處理技術更新改造,增設濾網、沉淀池、格柵沉降等,確保廢水排放符合環保標準。同時建立“公司+基地+專業市場”的組織形式,逐漸實現產業資源的有效集聚,理順產業關系,保證產業運行效率,以改變當前紫菜產業企業規模過小、個體競爭力較弱的現狀,達到產業集群功能整體優化的目標。
二是重點推進新紫菜加工企業園區的規劃和建設,加大全區紫菜產業化規模優勢。以“263”專項整治活動為抓手,重點開展對全區紫菜加工企業的全面摸底調查,對加工機數量、加工企業資質情況等信息進行了系統摸排;經統計,全區共有紫菜加工企業104家,一次加工機約180臺套,二次加工機36臺套,為新紫菜加工園區建設提供基礎數據支撐。同時為建立統一的紫菜質量標準體系,在政府相關部門的扶持和指導下,積極建設集紫菜研發、加工、銷售、物流為一體的高公島紫菜產業園,目前一期工程基本結束,部分加工企業已經入駐生產,將逐步實現紫菜加工企業園區化管理。
三是優先扶持壯大龍頭企業,輻射帶動周邊養殖戶和企業共同發展。農業龍頭企業作為農業產業化經營的新型組織者、帶動者和市場開拓者,在帶領農民走向市場,推進農業產業化、國際化和標準化方面,發揮著突出作用。因此,我區近幾年優先在育苗、養殖、加工環節扶持培育有較強競爭力的省、市級龍頭企業,把分散經營的農戶聯合起來實行集約化經營,建立“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利益聯結機制,有效連結生產、加工、銷售各個環節,積極開展技術革新,提高產品質量和標準化程度,從根本上提高經濟效益,促進漁民增收。
四、實施紫菜品牌戰略,提升整體競爭力
一是集中打造全區統一品牌體系,提升全區紫菜整體合力和知名度。“連云港紫菜”地理商標收歸海發集團統籌使用,充分發揮其宣傳引領帶動優勢,打造統一品牌體系,并設定、實行紫菜質量分級標準,統一紫菜產品的質量標準和技術指標,規范紫菜市場交易,變資源優勢為產業優勢,促進紫菜產業做優、做大、做強。同時,積極指導紫菜從業者牢固確立“向品質要市場,向市場要效益”的經營理念,不斷提高紫菜生產質量,重點培育二次加工企業,著力做大做強知名品牌,提高當地紫菜品牌知名度。
二是加強無公害產地認定、產品認證工作,嚴格紫菜質量安全和市場準入。無公害產地認定、產品認證工作嚴格推行“標準化生產、投入品監管、關鍵點控制、安全性保障”的標準,從產地環境、生產過程和產品質量三個重點環節控制危害因素含量,保障產品的質量安全。目前全區已創建無公害紫菜品牌2個(潤嘉牌紫菜、金喜紫菜)、無公害產地2.1萬畝,促進了紫菜產業結構調整、實施名牌戰略和提升產品競爭力,為打開國內市場和全產業鏈可追溯體系建設提供了前提條件。
三是鼓勵二次加工企業開展電商業務,逐步提升紫菜品牌國內認知度和知名度。鑒于之前一次加工紫菜供不應求的市場行情,我區多數加工企業仍僅以一次加工為主,多數產品直銷國外或國內2家知名企業(喜之郎、波力海苔),國內對條斑紫菜加工成品的市場認可度較低,出現“墻里開花墻外香”的尷尬局面。去年以來,我區大力發展紫菜二次加工,經初步統計,今年全區二次加工紫菜數量超過2億張,創歷史新高;同時以電商平臺發展為契機,鼓勵發展二次加工產品的電商業務,打造名優二次加工產品品牌,如“水中仙”“熊貓”等,逐步擴大二次加工產品的國內認可度和知名度,逐步打開國內市場。
五、探索紫菜科學輪養,適度控制壇紫菜規模
經過前兩年的小規模試養,壇紫菜在連云區海域生長情況良好,經濟效益較高,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養殖經濟效益。2015年,連云區共試養2000畝壇紫菜喜獲成功;2016年全區養殖壇紫菜規模增至5000余畝,鮮菜產量約2500噸、銷售收入突破1500萬元。2017年由于受條斑紫菜行情走俏、壇紫菜庫存積壓及配套加工功能不足的綜合影響,我區壇紫菜養殖面積出現大幅收窄至不足1000畝。然而,由于壇紫菜對環境的綜合影響和對本土品種條斑紫菜的影響評價均缺乏科學實驗數據支持,還需要實驗論證和實踐檢驗,因此,經綜合考量,計劃與科研院所合作,制定《連云區紫菜科學輪養方案》,逐步探索壇紫菜、條斑紫菜科學輪養方式,并適度控制壇紫菜養殖規模。同時加強養殖區域環境監測,做好各項監測數據記錄和積累,為今后環境綜合影響評價提供基礎資料和數據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