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號 | 01425813-3/2017-00060 | 分 類 | 科技、教育 / 通知 |
發布機構 | 連云區教育局 | 發文日期 | 2017-08-07 |
標 題 | 連云區落實《連云港市義務教育優質均衡 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17—2020年)》 實施方案 | ||
文 號 | 連區教〔2017〕89號 | 主 題 詞 | |
內容概述 | 為貫徹落實《省政府關于統籌推進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促進優質均衡發展的若干意見》(蘇政發〔2017〕1號)、《市政府關于統籌推進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促進優質均衡發展的實施意見》(連政發〔2017〕38號)精神,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建設和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進程,現結合連云區實際,就落實《連云港市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17-2020年)》擬定實施方案 | ||
時 效 | 有效 |
連云區落實《連云港市義務教育優質均衡 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17—2020年)》 實施方案
為貫徹落實《省政府關于統籌推進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促進優質均衡發展的若干意見》(蘇政發〔2017〕1號)、《市政府關于統籌推進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促進優質均衡發展的實施意見》(連政發〔2017〕38號)精神,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建設和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進程,現結合連云區實際,就落實《連云港市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17-2020年)》擬定實施方案如下。
一、 指導思想
以辦好人民群眾家門口的學校為出發點,充分發揮優質教育資源的輻射、示范和引領作用,進一步縮小區域、城鄉和校際之間辦學差距,通過實施多種形式的共建辦學,加強區域統籌,創新體制機制,加強教育管理,提高辦學水平。
二、 總體目標
到2020年,全區義務教育發展體制機制更加完善,資源配置更加合理,學校管理水平、教師隊伍素質和教育教學質量明顯提高。大校額、大班額現象基本消除,所有義務教育學校均達到省定辦學標準,辦學特色、辦學內涵、辦學品質顯著提升,人民群眾享受家門口優質教育需求基本滿足。
三、實施范圍
義務教育學校
四、實施方式
(一)集團化辦學。將墟溝小學、連島小學、海客瀛洲小學(待建)納入集團化辦學范圍,建設墟溝小學教育集團。集團牽頭學校每年派出一定數量的骨干教師到成員學校任教,各成員學校派出相應數量的專任教師到集團牽頭學校任教,3年為一周期。集團設校務管理委員會,由集團校校長和各成員學校校長組成。通過統一集團學校內部教育教學管理,加強教學研究,優化師資配置,努力實現集團學校集群發展、共同提高。
(二)市區共建。在市教育局統籌下,做好連云區云山小學、海州灣小學、西苑中學與連云港師專一附小教育集團、連云港師專二附小教育集團、新海實驗中學蒼梧校區之間的“市區共建”工作。通過校際之間教學、管理人員雙向掛職、定期交流,實現在管理模式、教學科研、師資培養、文化建設和品牌塑造等方面取長補短、共同提高。3年為一周期。
(三)區內共建。將全區中小學全部納入共建范圍。墟溝主城區學校(牽頭學校)分別與區內其他學校(共建學校)結成幫扶對子,組建共同體學校。牽頭學校每年派出一定數量的教干教師到共建成員學校駐點交流。成員學校派出相應數量的教干教師到牽頭學校交流學習。共建學校明確一位校領導作為共建工作負責人,具體負責結對共建工作。共建學校之間圍繞特色課程、隊伍建設、學科教學、常規管理等項目定期開展單項或多項的教育教學合作,通過項目合作實現學科對接、優勢互補、整體提升。3年為一周期。
五、實施內容
在學校管理、教學科研、隊伍建設、資源利用等方面開展互動合作,實現理念共識、資源共享、方法共鑒、發展共贏。主要內容是:
(一)實行“三個互動”。即集團學校之間、市區共建學校之間和區內共建學校之間互派中層或年輕后備干部任職、掛職;以構建教師培養梯隊為目標,校際之間互派教師到對方學校,開展師徒結對、頂崗交流,加強學科(年級)組建設,縮小校際師資差距;通過校園文化聯誼、社會實踐活動、生活互換體驗等方式開展學生交流互助活動,塑造良好品行,促進共同進步。
(二)實施“四大工程”。一是標準化學校建設工程。扎實推進義務教育學校標準化建設方案的實施,補齊短板,嚴格按照省定辦學標準設計建設新建學校,改造提升老校,“一個不少”地完成現有學校達標創建任務。二是義務教育“全面改薄”工程。扎實推進全面改善義務教育薄弱學校基本辦學條件項目規劃的實施,按時序進度完成改薄資金投入、校園校舍改造、設施設備添置等硬件建設任務。三是教干教師交流工程。全面推進教師“區管校聘”管理體制改革,大力推進教干教師交流輪崗常態化、制度化、公開化,切實均衡城鄉學校師資配置。四是基礎教育項目建設工程。通過省市前瞻性教學改革試驗、中小學生品格提升、小學特色文化、薄弱初中質量提升等項目的合作立項與共建,引領學校課程開發與課堂教學改革、特色文化培育與辦學內涵提升。
(三)開展“六個共建”。一是校際辦學共建。建立校際定期交流制度,校級領導、中層干部每學期開展1—2次有關學校辦學經驗交流研討活動,完善學校章程和發展規劃實施,共同打造學校管理文化。二是教學管理共建。在共建周期內,結對學校之間加強在備、教、改、輔、考、評等方面的互補合作,形成既有共性要求又有個性差異的精細化教學管理文化。三是教學科研共建。結對學校之間共同安排和實施教學計劃,定期開展教學問題專題分析研討活動,共同研究教學科研課題,同步進行教研(備課)、質量監測、公開教學觀摩、報告講座等活動,實現教學資源共享,提高教學質量。四是教師專業發展共建。結對學校同步制定教師專業發展規劃和培訓培養計劃,整合學科教學能力培訓,開展師德師風建設;學科骨干教師互開示范課、觀摩課、公開課,推動教學質量提升,促進教師專業發展。五是教育資源共建。推進智慧校園建設,努力實現寬帶網絡1000M進校、100M進班,無線網絡和智能信息終端校園全覆蓋。通過市智慧教育云服務平臺和市基礎教育公共服務平臺等多種途徑實現教育資源共享,確保完成省教育信息化發展規劃目標任務。結對學校中資源豐富的一方要幫助相對薄弱的一方加強實驗室、功能室、圖書室建設,并對實驗教學和實驗操作進行指導。六是校園文化共建。共建學校在校風、學風建設上,要營造積極向上的校園文化氛圍,打造特色校園文化;要共同研究學校辦學歷史,挖掘校本資源,凝練核心價值,培育特色文化;要通過開展團隊活動、課外活動、社團活動展示等,促進雙方學校相互交流、相互學習和共同進步。
六、實施要求
(一)加強組織領導。各義務教育學校要將結對共建工作列入議事日程,納入年度工作計劃。成立工作領導小組,負責組織、實施和協調好各項工作。各共建學校之間要加強聯系溝通,協商解決共建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和困難。針對共建過程中可能出現的薄弱環節,共同制定操作性強的活動方案,增強結對共建活動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二)強化制度保障。各義務教育學校要嚴格落實區教育主管部門制定出臺的相關工作制度,在教師教干交流、中層干部職數設置和人員選聘、教師評優評先、晉職晉級、崗位聘用、補助補貼等方面,嚴格執行相關配套政策和激勵措施。要把參與交流的校長、教師及相關人員的人身安全放在第一位,統籌安排雙方學校互派人員的交通和食宿。
(三)營造良好氛圍。各義務教育學校要充分利用報紙、電視、網絡等媒體,做好政策宣傳,使廣大教師、家長和社會各界充分認識推進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的目的、任務和意義,形成正確的輿論導向和良好的政策環境。每個學年末,各義務教育學校要聚焦本單位瓶頸問題,開展行動研究,及時總結經驗教訓,培育成功典型。區教育局將對“結對共建”活動成績突出的學校、個人進行評選表彰,并擇優報送市教育局表彰。
(四)注重督查考核。各牽頭學校要主動搭建展示平臺,實現多維分享,形成品牌效應。區教育局將建立健全考核督查制度,定期開展對區域學校工作的指導、督查和考核。通過加強對實施過程與結果的動態監管和交流教干教師工作績效的專項考核、家長滿意度調查等,推動工作規范有序開展。
(五)嚴格節點要求。共建學校之間要簽訂共建協議。其中,牽頭學校要發揮主體作用,統籌做好工作對接,于每年的8月10日前上報共建方案至區教育局備案。8月20日前將集團辦學、市區共建、區內共建學校教干教師交流名單報區教育局備案,并向社會公開發布,秋季學期開始執行。
附件:1.連云區中小學結對共建安排表
2.連云區中小學結對共建協議書(參考)
連云區教育局
2017年8月7日
附件1:
連云區中小學結對共建安排表
共建 形式 |
牽頭學校 |
共建學校 |
市 區 共 建 |
連云港市新海實驗中學蒼梧校區 |
西苑中學 |
連云港師專一附小教育集團 |
云山小學 |
|
連云港師專二附小教育集團 |
海州灣小學 |
|
區 內 共 建 |
墟溝小學 |
板橋小學 連島小學 臨海路小學 |
院前小學 |
云山小學 廟嶺小學 南巷小學 |
|
東港小學 |
陶庵小學 宿城小學 |
|
海州灣小學 |
白果樹小學 |
|
東港中學 |
連云中學 |
|
西苑中學 |
新港中學 板橋中學 |
|
集團校共建 |
墟溝小學教育集團 |
墟溝小學、連島小學 海客瀛洲小學(待建) |
附件2:
學校與 學校區內結對共建協議書
(參考)
為落實《連云港市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17—2020年)》,切實組織好區內學校共建工作,共建學校雙方共同簽署本協議。
一、共建內容
1.校際辦學共建。建立校際定期交流制度,校級領導、中層干部每學期開展1—2次有關學校辦學經驗交流研討活動,完善學校章程和發展規劃實施,共同打造學校管理文化。
2.教學管理共建。在共建周期內,結對學校之間加強在備、教、改、輔、考、評等方面的互補合作,形成既有共性要求又有個性差異的精細化教學管理文化。
3.教學科研共建。結對學校之間共同安排和實施教學計劃,定期開展教學問題專題分析研討活動,共同研究教學科研課題,同步進行教研(備課)、質量監測、公開教學觀摩、報告講座等活動,實現教學資源共享,提高教學質量。
4.教師專業發展共建。結對學校同步制定教師專業發展規劃和培訓培養計劃,整合學科教學能力培訓,開展師德師風建設;學科骨干教師互開示范課、觀摩課、公開課,推動教學質量提升,促進教師專業發展。
5.教育資源共建。推進智慧校園建設。通過市智慧教育云服務平臺和市基礎教育公共服務平臺等多種途徑實現教育資源共享,確保完成省教育信息化發展規劃目標任務。結對學校中資源豐富的一方要幫助相對薄弱的一方加強實驗室、功能室、圖書室建設等。
6.校園文化共建。共建學校在校風、學風建設上,要營造積極向上的校園文化氛圍,打造特色校園文化;要共同研究學校辦學歷史,挖掘校本資源,凝練核心價值,培育特色文化;要通過開展團隊活動、課外活動、社團活動展示等,促進雙方學校相互交流、相互學習和共同進步。
二、共建周期:3年
三、共建要求
1.共建學校之間要加強聯系溝通,協商解決共建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和困難。針對共建過程中可能出現的薄弱環節,共同制定操作性強的活動方案,增強結對共建活動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2.共建學校要嚴格落實區教育主管部門出臺相關配套政策和激勵措施。參與共建交流教師經考核合格后,按有關規定享受相關待遇。
3.參與共建交流的教師,要服從現工作單位的統一管理。共建學校要統籌安排好雙方學校互派人員的交通和食宿。
4.共建學校要充分利用各種媒體向廣大教師、家長和社會各界宣傳推進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的目的、任務和意義,形成正確的輿論導向和良好的政策環境。
5.每個學年末,共建學校要聚焦本單位瓶頸問題,開展行動研究,及時總結經驗教訓,培育成功典型。
6.每年的8月10日前,牽頭學校要負責上報共建方案至區教育局備案。8月20日前將共建學校教干教師交流名單報區教育局備案,并向社會公開發布,秋季學期開始執行。
本協議一式三份。牽頭學校、共建學校、教育主管部門各一份。
牽頭學校(蓋章): 共建學校(蓋章):
校長(簽字): 校長(簽字):
年 月 日 年 月 日